「人類一生的工作,精巧還是粗劣,都由他每個習慣所養成。」—班傑明.富蘭克林(Benjamin Franklin)
職場上不比在家裡,有些分際需要多加留意。
人際關係是很微妙的,如何經營需要經驗累積,有時與個人人格特質、原生家庭或多或少也有關係。
在職場工作應只專注工作上的表現,以下行為需多加留意。
根據多年工作經驗,觀察並彙集以下員工行為很常出現在職場上,一次全部看完:
■ 行為1:愛八卦
職場上不缺八卦的同事,這類人或許太愛講話了,話匣子總是停不了,但講的話題總是與個人無關。
每當公司或職場有什麼新的人、事、物發生,任何事情都可以講上一番。
何謂八卦,八卦本是易經中的八卦,後來引申為凡是小道消息、非正式官方的、非本人親自說明的、未經官方或本人證實的⋯,而到處搬弄事非,去探究他人隱私,而七嘴八舌的行為,就是一種八掛行為。
這類型的人在職場總是會出現一些,不好好專注在個人工作,就時不時總愛跟同事說:
「欵~你有聽說誰誰誰他好像跟哪個部門的誰誰誰關係很好?」
「你知道那個誰誰誰他跟男朋友/女朋友分手了嗎?」
「聽說某某某晉升,還不是因為他是空降來的!」
「聽說新人跟誰很好,難怪作風跟那個人一樣,都跟他學的⋯⋯」
「天啊!我告訴你喔,那個誰誰誰跟誰誰誰在一起了耶~⋯⋯」
「我聽到一個可靠消息,那個誰誰誰好像要跳槽到某某公司了耶⋯⋯」
「那個某某某是大老闆的大紅人,難怪沒有作為跟能力也可以晉升。」
⋯
⋯
有些人很有說故事的能力(OS:怎麼不去當說故事姐姐、哥哥),會將很單純的事情加以改編或加油添醋,發揮其八卦功能到極致。本來單純事件會給當事者帶來極大殺傷力跟名聲損害,一傳十、十傳百的流言,變成另類的職場霸凌。
■ 行為2:雙面人
人前是一套,人後又是另一套。
在當事人面前是好好先生、好好小姐,但私下在主管或同事面前對這位當事人評頭論足,讓人懷疑是否有分裂的雙重人格。不自覺讓人想起「魔戒」電影裡的咕嚕角色。
■ 行為3:喜歡以貌取人
這類型的人要嘛對自己的外貌太有自信,要不就是看不順眼人家的外貌,看到不是很討他喜、得他緣的人,就會對人家的外表開始品頭論足,取笑一番才甘願。
「哎唷~你看他竟然跟我同年耶,30多歲看起來怎麼像50多歲⋯不知發生什麼事,好歷經蒼桑喔~」
「天啊!他怎麼穿這樣?好像在穿睡衣喔~穿衣品味真差⋯」
「她燙了一個髮型好老氣喔,看起來臉更大、更圓耶!」
「你看看他真的到中年了,頭禿成這樣~」
「他穿這樣看起來腿更短、看起來更胖⋯⋯」
「他皮膚怎麼糟成這樣呀,怎麼不去處理一下,看起來好噁心喔!」
⋯
⋯
殊不知,評論別人外表的前題下,自己可能也是那樣的狀況。
■ 行為4:將話扭曲
這類人跟八卦類型不同,八卦人是將事情轉述、七嘴八舌、偶爾加油添醋;但這類人是直接將當事人的原意直接扭曲及改編。如:
當事人:將問題找出來,而提點工作上的事。
扭曲成:根本在找砸、找人家麻煩!
事後將對方的好意,到處轉傳是對方在找麻煩,諸如此類,扭曲原意與改編,卻沒當下向對方確認其意思如何,直接下定義跟判斷,認為對方就是那樣。
■ 行為5:愛懷疑、猜疑
在尚未求證跟追求事實之下,直接懷疑該事某某某做的、某某人說的。如:
「聽說我的事情是你說的!」
「我東西不見了,我猜是某某某拿走的!」
⋯⋯
事後證明並非猜疑的那樣,但這類人也不會向當事人道歉,一副完全沒講過的樣子。
■ 行為6:拉攏別人,讓別人選邊站
為了討好、拉攏別人,可能花錢買吃的、買小禮物送別人,就為了讓人選邊站。
在向別人抱怨時,讓人可以跟自己站在同一邊,認同他的話,一起批評他們想批評的人。
■ 行為7:喜歡聊天或滑手機
工作不工作,喜歡罷著話機或掛在LINE (通訊軟體) 上面忙著非工作上的事。
當被提醒時,就會大言不慚說自己工作已經忙完了,何以不能聊天或滑手機?
並認為會加班工作的人,都是沒有效率。
( 試問:一個很忙碌的人,會有時間聊天或滑手機?)
並不是說工作告一段落,不能聊天或滑手機 ,而是時間長短的問題;若時間過久,難免會讓有人觀感不佳的感受。
況且加班工作的人,是否真是效率差需要加班,這是有待確認,非表面可以隨意評論的。
■ 行為8:與人裝熟
這與拉攏別人又有些不同,而是明明對於不熟的人或許久未見面的人,會用好像跟對方很熟的態度去面對別人,但並非所有人喜歡這樣的行為。
對於不熟的人,有些人會不在意;有些人會很不喜這種裝熟的行為,反而造成反感。
■ 行為9:倚老賣老
這較常發生在年資較深同仁的身上,但也是有做沒多久的同仁,在面對新人時會以倚老賣老的行為來指導新人。
不論資深或資淺的同仁,這類人會一副「我就是最大,你就是要聽我的!」的態度。
■ 行為10:中傷別人
八卦是聽說的;扭曲是原貌被變形;懷疑是猜忌、存疑;
而中傷呢,是陷害他人或惡意攻擊,用詆毀、誹謗、誣蔑、造謠使他人受傷。
這跟流言很像,會讓一個人名譽受損,達成中傷者的目的,以成就自己偉大的情操。
說白了點,中傷別人容易,有些人並沒有判斷力,別人講什麼信什麼,用這樣的方式來證明自己說的話好像是對的,跟讓人選邊站很類似,但選邊站可能是想讓別人認同自己說的話;但中傷別人是直接無中生有,去傷害他人名聲的行為。
不知道看到這裡的讀者們,是否有感同身受,相信這樣的職場霸凌,應該不少人遇到過。
會有這樣行為的人,可能出自己嫉妒、眼紅他人的能力或外貌比自己優秀、出色,在得不到主管或其他同事讚賞時,要以這種方式去傷害他人,滿足自己心理爽的需求,並合理化自己嫉妒別人的行為。
■ 行為11:誇飾或宣傳自己的工作能力
真正有工作能力的人是不需自己去誇讚或宣傳的。
因為主管或與之接觸的同事會有感覺,嘴巴一直不斷說自己很有工作能力的人,都會與事實相反,工作的結果一翻兩瞪眼,會擺在眼前,很清楚明白被攤開來看。
■ 行為12:鄙視別人
職場上這樣的鄙視他人的同事,會仗著自己能力好、或因一些優勢而看不起人。
台語有一句俚語:「沒那個屁股,就別吃瀉藥。」
意思是說,做人要量力而為,不要做超過自己能力的事。
他們會用這樣的俚語對待他人,這種不尊重、瞧不起他人的行為,在職場偶有看到,等到這類人轉調單位或轉職時,才發現人外有人、天外有天,而變成別人品頭論足、被輕視的對象時,才能理解當時對待他人的行為是有待商議的。
■ 行為13:有功一把抓、有錯往外推
勇於認錯不可恥,但這類人喜歡有功勞自己一把抓,全說成自己想的、自己做的;但一旦發生錯誤,急忙將過錯推到別人身上,當在究責的時候一概不承認,常見的口頭蟬:
「這不是我做的⋯⋯」
「那是誰整理的啊。」
「我猜是⋯⋯」
「我知道自己也有錯啦,可是齁⋯⋯」
⋯
⋯
不當責的態度,讓人不敢領教,只讓人感受到一心只想把過錯往外推。
■ 行為14:不懂得檢討、喜歡堅持自己的想法或記憶是對的
承上行為,這類人因為太習慣有這樣行為,自然也不會輕易認為自己有錯,即便認錯也不是真心誠意的,認真檢討,等到下次再發生錯誤時,仍是一貫態度,就這樣不斷循環,沒有改善;完全不會想要讓錯誤不再發生。
還有一種是堅持自己的想法或記憶是正確的,堅絕自己沒有錯,事後才發現是錯誤;但仍不知要檢討,為何自己可以這麼理直氣壯。
■ 行為15:愛當伸手牌
這類人,不是不聰明,但就是不用心!
主管提點的事或是同仁/前輩已說了很多次的事,總是不用心(或做筆記)記起來,就算做了筆記、給過很多次範本了,也不想自己先找答案,總以為人在就當伸手牌,直接索取,如果提醒已說過幾次,就會說:「有嗎?你有說嗎? 我忘記了耶~ 」不然就說找不到或刪掉了資料⋯⋯
然後承上第14種行為,不知事後檢討自己是否已造成他人的困擾 。
上述類型的人,不限只發生在資深人員身上,即便剛出生社會的新鮮人亦會有上述的行為發生。
看看自己中了哪幾項?
在追求績效目標的同時,檢視自己是否成為了上述類型的人。
在職場上除了有工作能力之外,也避免成為讓人討厭的對象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