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自己動手,自己動腳,用自己的眼睛觀察--這是我們實驗工作的最高原則。」—俄羅斯生理及心理學家 伊凡.彼得羅維奇.巴夫洛夫(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)
去年你的績效好嗎?如果不好,是否覺得這麼努力,為何公司都沒看見?老闆都沒看見?
「我這麼埋頭苦幹」、「我每天都加班」、「同事都在偷懶」、⋯⋯為什麼我的績效比別人差?
人,總是對於自己的成就容易驕傲跟自滿,殊不知那不是自信,而是自負。
對於自己的作為輕易地覺得這樣就夠了,而不是想著如何可以更好、更上層樓。
所以在一樣的基準線上,老闆/公司怎麼評分,應該馬上可以見分曉。
公司看重的不只是能力,還看重「工作態度」。
這是什麼意思?
公司不看能力?那看什麼??
日本「經營之神」稻盛和夫曾總結出一個公式:一個人的工作績效=工作態度X工作能力。
看到重點了嗎?一個人的績效從何而來,絕非只看一個人的工作能力。
況且工作能力的評分是主觀性的評價。
何謂「工作態度」?
工作態度是對工作所持有的評價與行為傾向,包括工作的認真度、責任度、努力程度等。
會影響對工作的感觀知覺、判斷、學習、忍耐力、受挫力等,關係著工作績效的結果。
工作能力 = 工作態度 = 工作績效 ?
客觀的來說,工作能力 ≠ 工作態度,工作能力 ≠ 工作績效。
一個有工作能力的工作者,雖然提交工作總能正中要害,但做事都拖延散漫、被動回應,在工作的回應上對主管主觀提出意見,總是不理性的、大聲且激動地討論公事;跟一位總是能準時提交工作、對於主管的回應能平和理性客觀回應,且在時間內主動提出進度,或許這花了這位工作者一些時間,試想,如果站在公司或主管立場,你會選擇哪一種工作者入選為晉升名單?
當然公司/主管也要視工作屬性適時調整評分的內容,若一個工作者工作雖從不遲到早退,平日表現皆打安全牌,但工作成就不如預期,消化工作總是比其他人慢而影響他人或全體進度,就要評估對團隊是否造成損害。
所以公司/主管評估績效是全面性的,對於有工作能力但工作態度不佳的工作者,不一定是給予高績效;相對地,工作態度佳,但工作表現不如預期的工作者,不見得就會得到高評分。在尚未有完美的工作者出現之前,公司/主管會全面性評估做出適當的權衡,若此時有超強工作能力且絕佳工作態度的完美工作者出現,可想而知,定會優先入選晉升名單。
結論:
個人在職場上保持該有的工作態度,切勿過於自信本身的工作能力,與其浪費時間抱怨為何沒有晉升,不如思考問題出在哪裡並加以優化,當心念一轉,看事情的角度會有所不同,隨之而來的工作能力更加提升,其工作態度或許因為個人的謙卑而不自覺被內化,來年的績效雖不見得立竿見影,但個人的改變總是會被看見的。
回覆轉寄
|
留言列表